modelo-icon

我国在发展装配式建筑过程中的“慢、难、贵”,你可全知道? - 文章专栏 - 模袋云

  尽管我国在发展装配式建筑的路上走了好一段时间了,但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以至于出现了“慢、难、贵”这三大现象,具体是指的哪些内容呢?不知道的朋友可以往下看哦! 

我国在发展装配式建筑过程中的“慢、难、贵”,你可全知道?

一、“慢”——关于装配式建筑进度慢的问题。

装配式建筑施工速度快被认为是其对标现浇结构的一大优势,但为何时而能听到工人抱怨“装配式建筑现场操作难度高,速度比现浇慢,为何要做装配式”,虽然这只是一句无心之言,但也代表了一种行业疑虑。装配式建筑标准层平均施工周期为7~8天,更有甚者甚至达到15天,现浇结构为5~6天,可见工人感受到的“慢”其实仅指标准层的土建工期,未考虑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维度,有篇文章非常适合解释这个问题——《日本分项施工速度堪比蜗牛,为什么整体速度能甩万科一条街》,其主要的核心思想就是重视项目前期的整体策划、利用穿插施工显著提升施工效率,重点突出技术与管理的融合;反观现有的很多装配式项目,由于从业人员对于装配式建筑认识和理解欠缺,沿用现浇结构那一套管理办法,用“经验主义”去应付装配式建筑,由此产生的困惑和不解也就理所当然了。

 

二、“贵”——关于装配式建筑造价高的问题。

关于“贵”其实有三个方面的理解。其一,相对于传统现浇结构,装配式建筑现阶段存在一定的增量成本。从项目的角度去看,不考虑相关减量,装配式建筑在PC专项设计(增加PC深化设计费用)、PC构件采购(相对于现浇结构增加运输费、基建摊销费、钢模摊销费、蒸养费、含钢量及预埋件增加费用以及税金损失等)、PC构件吊装(增加吊装及辅材费用)以及措施费(塔吊型号的升级、临时施工便道、堆场的设置以及地下车库顶板满堂支撑使用周期延长等)几个方面相应费用增加;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去看,增量成本受到专业人才、标准化程度、构件供需关系、劳动力成本、社会认知度等方面影响。因此现阶段装配式建筑“贵”是个不争的事实,政策推动将成为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必要支撑。 

我国在发展装配式建筑过程中的“慢、难、贵”,你可全知道?

其二,了解完装配式建筑现阶段“贵”的原因后,那随着预制产业的发展,未来是否一定能解决“贵”的问题,个人认为随着技术体系的完善、标准化程度的提高、人工成本的持续增长、产业链及配套的成熟等,装配式建筑有机会比现浇结构更具经济性,为何说有机会,因为影响成本的变量太多,需要做到“天时地利人和”,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然如果从建筑全生命周期维度,并考虑社会效益成本来综合判定,装配式建筑会有很大机会,但这需要政府建立一套新的综合评判标准,并将该标准与市场机制挂钩。

 

其三,如果我们用反向思维,装配式建筑的“贵”为何就是不合理、不符合市场需求,为何一定要和现浇结构去对标成本。纵观市场上的各类型商品,同样的产品由于品牌、宣传、质量、售后等的差异性,会有“奢侈品”和“地摊货”的天壤之别,因此,既然装配式建筑“贵”是客观存在,那我们应该去思考如何将“贵”与“物有所值”划等号,最大程度发挥装配式建筑品质高、维护成本低的优势,形成品牌效应,而不是为了迎合建设方成本控制需求,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一味降低造价,弱化装配式建筑优势,最终引发市场对预制装配式建筑可行性和可信性的疑虑。当这些疑虑投射到价值与价格的天平上进行衡量时,就会给人造成一种“贵”的感觉。就如木炭与钻石,虽然后者要贵的多,但它的价值就会让人们愿意为其“买单”。

我国在发展装配式建筑过程中的“慢、难、贵”,你可全知道?

三、“难”——关于装配式建筑检测难的问题。 

装配式建筑的核心技术是钢筋连接,目前主流的钢筋连接是采用套筒灌浆连接工艺,因此套筒灌浆的施工质量成为装配式建筑质量管控中最重要的一环。最近国内某项目抽检后发现剪力墙内套筒无灌浆料填充,引起了行业热议,围绕装配式建筑的可靠度争论由此展开,部分观点认为由于套筒灌浆连接工艺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因此判定该项技术不成熟,不建议推广使用。提出这种观点,首先说明对于装配式建筑以及套筒灌浆连接这项技术的发展并不非常清楚,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是由余占疏博士在20世纪60年代发明并已成功运用在高层建筑中,无论是高校和检测机构的试验数据还是多次地震的实践洗礼,都证明套筒灌浆连接技术的可靠性。对于检测手段目前主流的是采用阻尼谐振法,即套筒灌浆前将阻尼振动传感器预埋在钢筋套筒出浆孔的底部,通过检测传感器信号波幅的衰减情况来判别传感器是否被灌浆料包覆,以确定套筒内检测灌浆料是否饱满,达到套筒灌浆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目的。 

 

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相比较传统现浇结构的优点使其“红极一时”,从全国到地方,扶持性政策陆续先后出台,有效推动了装配式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同时随着大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落地和推进,装配式建筑被曲解或者过度解读,使其成为了“招黑体质”,这“红与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像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激情碰撞,是一个产业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也许正像当年商品混凝土取代自拌混凝土的发展历程一样,可以作为装配式建筑发展路上对照和借鉴的一面镜子。与传统现浇结构相比,从社会综合效益分析以及改善住宅品质、提高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水平、缩短施工周期、减少对熟练劳动力依赖等潜在价值来看,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来源:乡村住宅在线